說起金融陷阱,相信每一位金融消費者都對其深惡痛絕,但是在網絡科技日新月異、消費金融行業(yè)穩(wěn)步發(fā)展的同時,金融陷阱和騙術也緊跟“潮流”,不斷變換著偽裝的形式,時常讓消費者感到措手不及。
2020年最新流行的金融騙局中,不難發(fā)現“退貨貸款”和“賬號注銷”的出現率非常高,很多消費者不幸中招。中郵消費金融時刻關注消費者的財產安全,為幫助消費者遠離金融陷阱,特別針對今年頻發(fā)的騙局類型進行拆解:
客服來電要識別 切忌貪圖小便宜
各大電商平臺的年中促銷剛剛過去,與之相關的“退貨貸款”騙局也浮出水面。來自廣州的小娟是一位網購達人,但是最近她卻十分后悔與懊惱,據小娟透露,近日她接到了一通某電商客服電話,對方表示她購買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,并承諾給她3倍賠償金。一聽到這樣的“好事”小娟放松了警惕,按對方要求下載了某APP,一頓操作后莫名其妙提現了五萬元。隨后客服讓小娟留下自己所購買商品錢款的三倍,剩下的轉給他們。當小娟緩過神時才發(fā)現自己被妥妥套路了,這時客服已經將自己拉黑無法聯(lián)系,之前所謂的賠償沒有得到,自己還莫名背上了一大筆貸款。
“失信”騙局套路深 莫將額度轉他人
今年新版征信系統(tǒng)上線,“一處失信
處處受限”成為了大家腦海中最深的記憶點,然而不法分子卻利用這一點,將騙術進行了“升級”。來自安徽的傅先生透露,在今年3月他接到一通陌生電話,對方自稱是某貸款公司的客服人員,告知傅先生半年前在對方平臺上注冊過的賬戶假如不注銷,將會對其個人征信產生影響。傅先生信以為真,根據客服的引導,將該貸款平臺上的貸款額度提現,并轉至客服指定的賬戶中。之后,客服以同樣的手法讓傅先生在其他5個貸款平臺進行提現并轉賬。最終,傅先生被“套路”,損失5萬余元。
消費金融行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金融騙術也在不斷“升級”,中郵消費金融提示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,要牢記“勤學、多思、慎行、善改、明責”金融五步曲,遠離金融陷阱。
勤學:通過學習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識和技能,培養(yǎng)良好的金融行為習慣和態(tài)度,提升自身的金融素養(yǎng),提高自身識別非法金融活動的能力,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市場。
多思:多多思考,提高警惕,避免盲目、沖動地進行金融交易對高收益的誘惑要有清醒的認識,不要妄想“天上掉餡餅”,對“高額回報”、“快速致富”的投資項目進行冷靜分析,避免上當受騙。
慎行:遇到金融廣告活動時,一定要擦亮雙眼。通過運用這些識別技能,增強自身風險責任意識,才能盡量不被誤導。正確選擇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。規(guī)范自身金融行為,謹慎使用金融工具,避免自己陷入預先埋伏好的非法金融陷阱中。
善改:積極改正自身固有的行為偏差和錯誤交易習慣。作為金融消費者,當經他人提醒或是自己發(fā)現參與到了非法金融活動中時,要堅決停止。不規(guī)范的經濟活動蘊藏著巨大風險,而非法集資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,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,所以一旦發(fā)現問題,應當果斷退出。
明責:明確掌握自身在金融交易中應承擔的責任。金融消費者在正常的金融交易中要樹立責任意識,明白其“自享收益”的同時,要“自擔風險”。因此,要自覺遠離非法金融活動,避免盲目投資和沖動交易,承擔正常的金融交易風險,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。
作為持牌金融機構,中郵消費金融時刻堅守己任,通過不斷加強消費者對電信詐騙手段、犯罪手法的認識,助力消費者有效識別新型電信騙局,不斷加強風險防范意識,以實際行動為消費者構筑安全健康的金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
|